:::
:::
臺灣電子金流發展大事紀
隨著金融服務之資訊化、多樣化、全球化,銀行作業亦有現代化之需要,民國63年臺灣銀行首先推出「存摺類存款連線即時處理」雙軌作業,民國66年臺灣銀行推出國內第一部自動提款機,民國74年完成國內總分行66家營業單位存摺存款、存單存款、綜合存款、支票存款、公庫存款等存款全科目之連線作業,以連線即時系統處理銀行業務,為整體金融業跨行連線作業奠定根基。
聯合簽帳卡處理中心成立同意函
民國68年5月,行政院經建會通過「發行聯合簽帳卡作業方案」,由銀行與信託公司合資成立「聯合簽帳卡處理中心」。並由財政部召集各金融機構共同會商簽帳卡作業方案。民國70年10月,財政部頒布「銀行辦理聯合簽帳卡業務管理要點」,邀集中央信託局等24家金融機構研商,並推定台灣銀行、第一商業銀行、中國國際商業銀行、台灣中小企業銀行、台北區中小企業銀行、國泰信託投資公司、中國信託投資公司等七家金融機構為聯合簽帳卡處理中心籌備小組,財政部於民國71年12月6日同意成立「聯合簽帳卡處理中心」,辦理聯合簽帳卡業務。
公布國際金融業務條例之總統令
為加強國際金融活動,發展臺灣成為區域金融中心,總統於72年12月12日公布「國際金融業務條例」,開放銀行申請設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(Offshore Banking Unit; 簡稱OBU)。中國國際商業銀行OBU於73年6月5日正式開業,為我國首家OBU。
臺灣信用卡市場發展大事紀
財政部為配合金融自由化、國際化與國民消費支付方式多元化之需求,於民國77年9月修正「銀行辦理聯合簽帳卡業務管理要點」,開放卡片具有循環信用功能,並開始規劃與國際信用卡機構合作之有關事宜。民國78年元月「聯合信用卡」及「VISA國際信用卡」陸續獲准發行。民國80年10月萬事達卡(MasterCard)開始於國內發行,使我國信用卡業務正式與國際市場接軌。之後為降低信用卡偽卡詐欺率,將磁條信用卡轉換為安全性較高之晶片卡信用卡,擴大並多元化信用卡使用範圍,成功地帶來日常生活便利性並改變貨幣使用的習慣。
(語音導覽)
財政部成立金融資訊規劃設計小組
財政部為促進金融業之資源共享、資訊互通,並提昇金融體系全面自動化,於民國73年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「金融資訊規劃設計小組」,負責金融機構間跨行網路的規劃、設計及建置重責,於民國73年3月23函送行政院「財政部金融資訊系統」細部計畫,嗣於民國77年完成階段性任務後,改設置「金融資訊服務中心」作業基金並接辦營運。財政部於民國87年報奉行政院核定,將「金資中心」改制為公司組織,由財政部及公、民營金融機構共同出資籌設「財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」,為社會大眾提供安全便捷的金流服務。
財政部所報「商業銀行設立標準」業經行政院同意備查
民國34年起,政府限制銀行設立的時期長達45年,民國78年為因應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的變遷,開始推動金融自由化及國際化之政策,金融業發展計畫正是六年國建之重大項目,其中開放商業銀行設立,強化我國金融深化程度係為金融業發展計畫之重點項目。財政部依據民國78年7月修正公布之銀行法第52條授權,於民國79年4月發布「商業銀行設立標準」,開放新銀行設立申請。民國80年7月3日首次核准15家新銀行設立,包括大安、萬泰、遠東、大眾、亞太、中興、萬通、玉山、聯邦、華信、寶島、富邦、中華、泛亞及台新銀行。
(語音導覽)